国际海运风险
来源:
|
作者:advertising-100
|
发布时间: 2025-09-11
|
68 次浏览
|
分享到:
国际海运风险
国际海运作为全球贸易中最主要的物流方式(占比超 80%),虽具备成本低、运量大的优势,但因运输周期长、涉及环节多、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大,存在多种潜在风险。以下从自然环境、运输操作、单证合规、商业信用、特殊货物五大维度,系统梳理国际海运的核心风险及应对方向:
一、自然与环境风险:不可控因素导致的货物 / 船舶损失
自然环境是海运最直接的外部风险,尤其远海航线受气候影响显著,可能直接造成货物损坏、延误甚至全损。
极端天气风险:台风、飓风、暴雨、暴雪、海雾、冰山等会导致船舶偏离航线、延误靠港,甚至引发船舶倾覆、触礁;同时,潮湿环境可能导致货物受潮、霉变(如纺织品、电子产品),高温可能导致液态货物膨胀泄漏(如化工品)。
海洋灾害风险:海啸、地震引发的涌浪可能破坏船舶结构;海水倒灌船舱会导致货物浸泡(尤其是非密封集装箱),盐雾还会腐蚀金属类货物(如机械零件、钢材)。
应对建议:
选择经验丰富的船公司(如马士基、中远海运等),其船舶配备更先进的气象监测系统,能提前规避危险海域;
货物包装强化(如使用防水膜、防锈纸、缓冲材料),敏感货物(如食品、药品)选择冷藏集装箱(reefer container)并全程监控温度;
购买涵盖 “自然灾害险” 的海运保险(如一切险)。
二、运输操作风险:全流程环节中的人为 / 流程失误
国际海运涉及 “发货人 - 货代 - 船公司 - 港口 - 收货人” 多个主体,任一环节的操作失误都可能引发风险,常见场景包括:
集装箱操作风险:
装箱不当:货物堆放不牢固(如重心偏移)导致运输中碰撞、破损;超重 / 偏载可能引发集装箱变形、船舶配载失衡,甚至被港口扣留;
集装箱本身问题:旧箱 / 破损箱的密封条失效、箱体漏洞,导致货物受潮或丢失。
港口与装卸风险:
港口拥堵:热门港口(如中国深圳港、美国长滩港)常因旺季、罢工、查验效率低导致滞港,产生高额滞港费(Demurrage)、滞箱费(Detention);
装卸失误:码头工人操作不当(如野蛮装卸)导致货物摔损、包装破裂,尤其是易碎品(玻璃、陶瓷)。
船期延误风险:
除天气外,船舶故障(引擎问题、设备损坏)、船公司甩柜(为保证干线船期,临时取消部分集装箱装船)、中转港衔接失误(如中转箱漏装),均会导致货物晚到,尤其对 “季节性货物”(生鲜、节日礼品)或 “有交货期约定” 的订单影响极大。
应对建议:
委托专业货代(具备 FMC/NVOCC 资质),提前确认船期稳定性,避开旺季拥堵航线;
装箱时遵循 “重货在下、轻货在上”“易碎品隔离缓冲” 原则,必要时请第三方监装;
与船公司 / 货代约定 “甩柜补偿条款”,并在合同中设置 “不可抗力延误免责” 或 “延误违约金” 条款。
三、单证与合规风险:文件错误导致的清关 / 提货障碍
海运对单证的准确性、完整性要求极高,任何单证错误或不符合目的国合规要求,都可能导致货物被扣关、罚款甚至没收。
单证错误风险:
常见错误包括:提单(B/L)信息与报关单不一致(如货物品名、数量、毛重差异)、商业发票金额与合同不符、装箱单漏填 “危险品标识”(如锂电池未标注 UN 编号)、原产地证(CO/FTA)信息错误(如出口国、生产商信息有误)。
后果:目的港清关时被海关查验,轻则延误 1-2 周(需补正单证),重则被罚款(如欧盟海关罚款金额可达货值的 10%-50%),甚至因 “虚假申报” 被没收货物。
目的国合规风险:
不同国家有特殊的进口规定,若未遵守则无法清关:
如美国要求所有进口货物提前申报(AMS/ISF 申报),未申报或申报晚于截单时间,货物将被拒绝装船;
欧盟对 “CE 认证” 产品(如电子、机械)强制要求,无认证则无法清关;
中东部分国家(如沙特、阿联酋)要求进口货物提供 “SASO 认证”“COC 证书”,否则海关不予放行。
提单风险:
提单是 “货权凭证”,若出现 “电放提单未及时传交电放保函”“正本提单丢失”“记名提单错写收货人名称” 等问题,会导致收货人无法提货 —— 正本提单丢失需登报挂失、向船公司提交担保函(通常需缴纳货值 100%-200% 的保证金),流程耗时 1-3 个月。
应对建议:
单证制作后由专人核对(重点核对提单、报关单、发票的一致性),敏感国家(美、欧、中东)可委托货代预审单证;
提前了解目的国合规要求(如认证、标签规范),必要时咨询当地清关行;
正本提单妥善保管,避免邮寄丢失;如需电放,提前与船公司确认电放流程及所需文件。
四、商业与信用风险:供需双方或物流方的履约违约
海运涉及多方商业合作,信用风险主要源于 “合同履约不到位” 或 “主体失信”。
买方 / 收货人违约风险:
买方因市场价格下跌、资金链断裂等原因,拒绝付款赎单(如信用证项下买方不承兑)、拒绝提货,导致货物在目的港滞留。
后果:发货人需承担高额滞港费、滞箱费,若长期无人提货,货物可能被目的港海关拍卖(如美国海关规定货物滞留超 30 天可拍卖),或需承担 “退运成本”(退运运费通常是出口运费的 2-3 倍)。
物流方(货代 / 船公司)失信风险:
无资质货代 “卷款跑路”:如货代收取运费后未支付给船公司,导致船公司扣货;
船公司破产:虽罕见,但一旦发生(如 2023 年韩国泛洋海运破产),未完成运输的货物可能被扣押,收货人需额外支付费用才能提货。
应对建议:
与买方签订明确的贸易合同,约定 “付款提货” 条款(如 T/T 预付款 + 尾款见提单副本),或通过信用证(L/C)结算,降低买方违约风险;
选择正规货代 / 船公司:核查货代的 NVOCC 资质(中国交通部官网可查)、船公司的行业口碑;
购买 “货运代理责任险”,覆盖货代失职导致的损失。
五、特殊货物专属风险
针对危险品、冷藏货、超大件等特殊货物,除上述通用风险外,还存在专属风险:
危险品风险:
如锂电池(UN3480)、化工品(如酒精、油漆)若未按 IMDG Code(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)规范包装、标识,可能引发火灾、爆炸;若未如实申报 “危险品属性”,被船公司查出后会被拒载,且需承担违约金。
冷藏货风险:
冷藏集装箱(reefer)的温度控制系统故障、断电(如港口堆存时断电),会导致货物变质(如肉类、水果);若装箱前货物本身温度不达标(如未预冷至设定温度),也会加速变质。
超大件 / 超重货风险:
如机械设备、钢结构(单件重量超 30 吨),若装卸时吊机设备故障、绑扎不牢固,可能导致货物坠落损坏;部分港口对超重货有限制(如码头承重不足),可能导致无法卸船。
应对建议:
危险品需委托具备 “危险品运输资质” 的货代,严格按 IMDG Code 申报、包装;
冷藏货全程监控温度(要求船公司提供温度记录),选择带备用电源的冷藏箱;
超大件货提前确认港口装卸能力,制定专项装卸方案,并购买 “货物全损险”。
总结:风险防控核心逻辑
国际海运风险的本质是 “环节多、周期长、变量不可控”,防控需围绕 “提前规避、过程监控、事后兜底” 三个维度:
提前规避:选合规主体(货代 / 船公司)、查目的国政策、做货物防护;
过程监控:跟踪船期动态、核对单证、监控特殊货状态(如冷藏温度);
事后兜底:购买足额保险(如一切险 + 战争险)、签订明确合同条款,降低损失。
发消息、输入 @ 选择技能或 / 选择文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