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电话
+86-0577-62716700
lee@mumuele.com
E-mail
微信/手机
+86-13757776874
地址: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柳市镇苏吕大道1号
进口流程
来源: | 作者:advertising-100 | 发布时间: 2025-09-09 | 4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进口流程与出口流程对应,是围绕 “合规清关、风险把控、成本核算” 展开的系统性工作,核心涉及 “前期准备、合同执行、报关报检、提货结算、后续核销” 五大阶段。流程细节会因贸易术语(如 CIF、FOB、EXW)、商品类型(如普通货物、危险品、食品)及目标国监管要求(如中国的 3C 认证、进境动植物检疫)差异而调整,以下为适用于绝大多数企业的通用进口流程(以中国企业从境外进口为例):

一、前期准备阶段:明确规则,规避合规风险

此阶段核心是 “确认商品准入 + 准备资质”,避免因不符合监管要求导致货物被扣或退运。

  1. 商品准入与合规核查

    • 如进口家电、汽车零部件需提前办理3C 认证(强制性产品认证);

    • 进口食品、化妆品需先完成 “进口商备案” 和 “境外生产企业注册”(通过 “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” 平台申请);

    • 进口药品、医疗器械需取得《进口药品注册证》《医疗器械注册证》。

    • 确认商品是否为国家限制 / 禁止进口品类(登录 “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” 或 “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” 官网查询,如旧机电产品、濒危动植物制品需特殊审批);

    • 办理强制认证 / 备案:

  2. 贸易术语与成本核算
    与境外供应商协商确定贸易术语,明确 “运输、保险、风险转移” 责任,直接影响成本与流程分工:

    贸易术语责任核心适用场景
    CIF(成本 + 保险 + 运费)供应商负责至中国目的港的海运 / 空运、保险;买方负责目的港清关、提货买方缺乏物流资源,希望简化前期流程
    FOB(装运港船上交货)供应商负责至境外港口装船;买方负责国际运输、保险、目的港清关买方想自主控制物流(如选择熟悉的货代),降低运费成本
    EXW(工厂交货)供应商仅在境外工厂交货;买方负责全部运输(含境外内陆运输)、清关买方在境外有代理,或需自主把控全链路物流
  3. 供应商与货代筛选

    • 核实供应商资质:通过境外商会、信用保险公司(如中国信保)查询供应商信用,避免虚假贸易;

    • 选择专业货代:优先选择有对应品类进口经验的货代(如危险品货代、食品专线货代),确认其能处理报检、清关等环节,避免因货代不专业导致延误。

二、合同执行阶段:锁定条款,准备单证

此阶段核心是 “签订规范合同 + 收集必备单证”,确保单证与商品、监管要求一致。

  1. 签订进口合同
    合同需明确核心条款,避免争议:

    • 商品信息:名称、规格、HS 编码(需与中国海关编码一致,避免清关时归类差异)、数量、单价、总价;

    • 付款方式:常用 T/T(电汇,如 30% 预付、70% 见提单副本)、L/C(信用证,银行担保,适合大额或新合作)、D/A(承兑交单,风险较高,慎用);

    • 交货期、目的港(如 “中国上海港”“中国广州白云机场”)、质量标准(如国际标准 ISO、供应商企业标准)、争议解决方式(如仲裁机构选择)。

  2. 预付货款与备货跟踪

    • 按合同约定支付预付款(如 T/T 30%),要求供应商提供备货进度证明(如生产照片、装箱单草稿);

    • 若商品需进境检验检疫(如食品、动植物产品),提前向当地海关申请 “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”“食品标签备案” 等前置文件。

  3. 收集核心单证(清关关键!)
    所有单证需为原件或经认证的复印件,且内容与合同、HS 编码完全一致:

    • 进口食品需提供 “卫生证书”(由境外官方机构出具)、中文标签样张;

    • 危险品需提供 “危险品特性说明书”“MSDS(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)”;

    • 3C 认证商品需提供 “3C 认证证书” 复印件。

    • 商业发票(Commercial Invoice):需注明商品明细、单价、总价、贸易术语,由境外供应商盖章(英文版本需准确,关键信息无错别字);

    • 装箱单(Packing List):列明每个包装的尺寸、毛重 / 净重、货物数量(如 “5 托盘,每托盘 10 箱,共 50 箱,每箱 20 件”);

    • 提单(Bill of Lading, B/L):由船公司 / 航空公司出具,是货物所有权凭证(分 “正本提单” 和 “电放提单”,正本需由供应商寄至买方,凭此提货);

    • 原产地证(Certificate of Origin, CO/FTA):若商品来自与中国有自贸协定的国家(如东盟、智利),凭 FTA 原产地证可享受关税减免;

    • 其他必备单证

三、报关报检阶段:核心环节,确保货物入境

此阶段是进口流程的 “关键卡口”,需在货物到港 / 到港前完成申报,避免产生滞港费、滞箱费。

  1. 货物到港前准备

    • 提前联系货代,将收集的全套单证(发票、装箱单、提单、原产地证等)发送给货代预审,确认无遗漏或错误;

    • 若商品需 “先报检后报关”(如食品、动植物产品,监管条件带 “P”),提前向海关 “检验检疫部门” 申请报检,获取《入境货物通关单》(或电子通关凭证)。

  2. 进口报关(线上为主)
    目前主要通过 “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”(https://www.singlewindow.cn)或 “海关总署互联网 + 海关” 平台在线申报,流程如下:

    • 审核通过:海关生成 “报关单审结通知单”,进入缴税环节;

    • 需查验:海关出具 “查验通知书”,货代需配合将货物运至查验场地,海关开箱核对 “货、证、单” 是否一致(若一致,查验通过;若不符,可能面临退运、罚款);

    1. 录入报关信息:按系统要求填写 “进口货物报关单”,包括商品 HS 编码、数量、申报金额、贸易术语、境内收货人信息、单证编号等(HS 编码需准确,错误会导致归类不符,触发查验或罚款);

    2. 上传电子单证:将商业发票、装箱单、提单、通关单等单证扫描件上传至系统,确保清晰可辨;

    3. 海关审核与查验

    4. 缴纳税费:海关根据商品 HS 编码对应的 “关税税率” 和 “增值税税率” 计算税费(公式:关税 = 完税价格 × 关税税率;增值税 =(完税价格 + 关税)× 增值税税率),企业通过 “单一窗口” 或银行柜台缴纳税费后,获取 “税费缴纳凭证”;

    5. 海关放行:税费缴纳完成且审核无误后,海关出具 “进口货物报关单”(企业留存,用于后续付汇、退税),货物可凭放行单提货。

  3. 进境检验检疫(部分商品必做)

    • 对于需 “入境检验” 的商品(如食品、化妆品、医疗器械),海关放行后会安排抽样检测,检测合格后出具《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》,企业方可销售使用;

    • 若检测不合格(如食品微生物超标、化妆品成分不符),海关会责令退运或销毁,企业需承担相应成本。

四、提货与结算阶段:完成货物交接,结清款项

此阶段核心是 “安全提货 + 按合同付款”,确保物流与资金流闭环。

  1. 货物提取

    • 凭海关放行单和提单(正本需背书,电放提单需提供电放通知),委托货代或自行到目的港 / 机场的 “码头堆场”“保税仓库” 提货;

    • 提货时核对货物包装是否完好(如有无破损、受潮),数量是否与装箱单一致,若有问题需当场拍照取证,及时与供应商、货代沟通索赔。

  2. 支付尾款与外汇核销

    • 按合同约定,在收到提单副本、报关放行后,向供应商支付尾款(如 T/T 70%);

    • 付款前需通过 “国家外汇管理局应用服务平台” 办理 “进口付汇备案”(部分企业可自动核销),确保付汇金额、币种与合同一致,避免外汇监管风险。

五、后续阶段:核销与资料留存

  1. 进口核销(税务 / 外汇)

    • 若企业为 “一般纳税人”,且进口商品用于生产经营,可凭 “进口货物报关单(退税专用联)”“增值税专用缴款书”(海关出具)向当地税务局申请抵扣增值税;

    • 外汇核销:付汇后 15 个工作日内,在 “外汇管理局平台” 完成核销申报,确保付汇记录与进口报关记录匹配。

  2. 资料归档
    将所有进口单证(合同、商业发票、装箱单、提单、报关单、税费缴款书、检验检疫证明等)整理留存,保存期至少5 年(海关、税务局可能抽查,缺失资料会面临处罚)。

关键避坑指南

  1. HS 编码准确是前提:HS 编码错误会导致关税税率适用错误、监管条件判断失误(如漏办 3C 认证),直接引发清关延误,建议通过 “海关总署 HS 编码查询系统” 或咨询专业货代确认;

  2. 单证一致性原则:所有单证(发票、装箱单、提单、报关单)的 “商品名称、数量、规格、金额” 必须完全一致,避免 “单货不符”(如实际货物为 “不锈钢板”,发票写 “铁板”);

  3. 提前办理前置审批:限制类商品(如食品、旧设备)需提前办理备案 / 许可证,避免货物到港后因缺少文件无法清关,产生高额滞港费;

  4. 重视检验检疫:进口食品、化妆品等需等待 “入境检验检疫证明” 出具后再销售,未检验合格即上市可能面临监管处罚。


若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(如个人通过保税仓购买商品),流程会简化(由跨境电商平台统一办理报关、缴税),但核心合规要求(如商品备案、个人额度限制)仍需遵守,建议参考 “海关总署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政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