货物出口流程环环相扣,需协调企业内部(生产、财务)与外部(海关、物流、银行)多主体,典型流程如下:
前期准备:明确目标与资质
市场调研:分析目标市场的需求(如产品标准、消费偏好)、政策壁垒(如关税税率、技术认证)、竞争对手情况(如价格、渠道),常见目标市场调研工具包括各国统计局官网、国际贸易数据库(如 UN Comtrade)、行业协会报告。
资质办理:完成企业出口必备资质,如 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(企业开展出口业务的基础)、海关报关单位注册登记(获取 10 位海关编码)、电子口岸 IC 卡(用于在线办理海关、外汇、税务业务);若出口特殊商品(如食品、医疗器械),还需办理对应行业许可证(如食品出口需《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》)。
订单洽谈:明确交易条款
价格条款:采用国际贸易术语(INCOTERMS 2020)明确责任与费用划分,如 FOB(买方负责海运 / 保险)、CIF(卖方负责海运 + 保险)、EXW(买方负责全部运输及报关),是核算成本与风险的核心。
付款方式:平衡收汇安全与买家信任,常见方式按风险从低到高排序为:
交货期与质量标准:明确产品规格、检验标准(如是否需第三方检测机构 SGS、BV 出具报告)、交货时间(避免因生产 / 物流延误违约)。
信用证(L/C):银行信用担保,买家先在银行开立信用证,卖方凭符合条款的单据收款,适合新客户或大额订单;
电汇(T/T):分 “预付定金 + 尾款”(如 30% 预付、70% 见提单副本付),灵活度高,适合长期合作客户;
托收(D/P/D/A):依赖商业信用,D/P(付款交单)需买家付款后拿单据,D/A(承兑交单)买家承诺付款即可拿单据,风险较高,慎用。
生产与备货:确保符合要求
报关与运输:完成跨境交付
报关:准备报关资料(商业发票、装箱单、报关单、合同、提单 / 运单、原产地证等),通过报关行或企业自有报关权向海关申报;若产品可享受关税优惠(如 RCEP 成员国间贸易),需提前办理 原产地证书(如 RCEP 原产地证、FORM E 等),降低买家进口成本。
运输:根据订单条款选择运输方式,海运(成本低、适合大宗货物,时效 2-4 周)、空运(时效快、成本高,适合高价值 / 紧急货物,时效 3-7 天)、国际快递(适合小件样品,如 DHL、FedEx);选择靠谱的货代公司,跟踪货物运输状态,避免丢件或延误。
收汇与退税:保障资金与收益